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1|回复: 5

为什么电影里日本武士对决一招闪过就分胜负了?而中国的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2-28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是说所有的情况,但是感觉大多数影视,小说作品中都习惯这么表现,为什么有这种区别呢
发表于 2023-2-2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很多武士题材文艺作品其实是文戏,跟武侠这种武打片完全不一样。
日本很多武士片的本质,是以武写文,把不同人的思想,乃至价值观碰撞具象化为武士的刀剑对碰,重点不在动作多花哨。
日本的文化意向跟中国是反过来的,我们喜欢以文写武,下棋,琴声,笛声,看似文艺实为比武。日本喜欢以武喻文,刀剑相碰,实则是不同价值观在对抗。
很多武士片里,每一场决斗都有别的意思。
比如椿三十郎结尾的决斗


这一战看起来是两名剑客,椿三十郎与室户半兵卫的决斗,实则是
一心为民的侠”对抗“追求地位的士”的殊死一搏
最终侠将士斩杀,突出了椿三十郎全片的主题。
“自身的地位与俸禄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不过是转瞬云烟,但是为国为民的侠义之情却永存世间”。
看似是一人斩了另一人,实际却是椿三十郎斩杀了自己的业,也就是斩业非斩人。
室户半兵卫是椿三十郎心中对于名誉的渴望的具象化。
————————————————————
再比如宫本武藏对战佐佐木小次郎


这一战看似是武藏VS小次郎,其实也不是。
这一战里,武藏采取了多个战术。
1:武藏故意迟到了,让佐佐木内心极度焦躁
2:佐佐木小次郎用的是非常长的长刀,俗称晾衣杆。小次郎得意的就是他能用的刀是现有的刀里最长的,武藏绝对找不到更长的了,如果更长的刀就太重了。然而武藏用船桨削了一把大木刀,不但轻,而且比佐佐木更长
3:武藏脱掉了鞋袜,然后故意走进水里,佐佐木穿着袜子,进了水后步伐变的迟钝
4:武藏故意把身位卡到了背向太阳,让夕阳晃了佐佐木的眼镜。
最终,武藏一刀打在佐佐木的头上打死了佐佐木,而佐佐木虽然砍伤了武藏的额头,但因为刀身长度问题伤口太浅了,武藏获胜。
最强的真剑,败给了随手制作的木刀
然而实际上,佐佐木犯的错其实都是武藏年轻时候犯的。
故事里,武藏年轻时候相信剑客不需要读书,结果因为自己的没文化导致的急躁闯了大祸。他认为剑客不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结果在斜坡上吃了大亏。他还相信金属武器很强,结果被老者的竹枪击败了。
而这一战中,武藏真正神功大成,武器为桨,信手拈来。沙滩为伴,助其破敌。夕阳如血,暗藏杀机。
武藏的武在这一刻彻底融合了天时地利,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修行。武藏的手中无刀,却能击败拿着最强刀的佐佐木。
此战后,剑士武藏正式成为剑豪武藏。他斩杀的不是佐佐木小次郎,而是年轻时候那个只知道修行剑术,不懂天时地利,不懂人伦道德,不懂沉心静气的自己。
佐佐木小次郎在这片里其实是武藏自己的“不成熟”。
斩杀佐佐木,代表武藏斩杀过去的自己,正式成为大剑豪。
————————————————————
所以武侠片和武士片打一开始根本不是一个路子的。武侠片卖点是花哨的动作。武士片一开始的卖点是思维的碰撞。武士与武士刀剑相碰的本质是他们代表的思想在碰撞。
而你说的那种来来去去好多招的武士电影也不少见的。






比如壬生义士传,就是来来去去好多招。
这片子就没那意思了,武士对砍就是真的打戏,所以没有必要搞那些意向。
这片子也不年轻了,二十年前的。
再比如前些年横空出世的超级冷兵器动画电影异邦人,长时间的打戏和一招分胜负两个打戏风格都出现了。


这是前者,这一段说的是主人公终于抛下迷茫决定济世救民,于是拔刀,所以这一段其实是文戏武写,被斩杀的敌人是主角心中的“迷茫”的具象化,因此一击斩杀干脆利落。这也是片里第一个被封刀后的主角斩杀的敌人。






这一段是真的秀技术的打戏,要的是打的漂亮花哨,所以千变万化,刀剑交错数百回合。
两种打戏风格功能不一样。
希望能解答题主的疑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3-2-2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日本人走错路了,你看它后来的动作电影,乃至漫画,一样是大战几十回合。举个例子,浪客剑心,剑心使出天翔龙闪绝杀前,要先把刀拔出来和人打半天,再把刀插回去使居合斩,堪称脱裤子放屁的典型。
发表于 2023-2-28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武士对决都是用刀砍的,打过架的都知道,一刀下去……基本就结束战斗了。
好了不扯淡了……还是正经聊下。
审美习惯的养成和本地文化的背景是脱不开干系,动作片审美习惯养成完全应了那句『艺术来源于生活』。各自国家的武术大环境对于打斗的审美习惯也是捆绑在一起的。
香港动作电影兴起后近半个世纪的视听表现技术钻研,基本上影响了动作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格斗变化。有人提到日本前几年的《浪客剑心》,打斗完全与日本传统剑戟片不同,但是本作的动作指导,其实是香港武术指导协会的认证会员。地地道道的香港动作出品。
但香港动作电影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花里胡哨,然而香港电影早期的打斗也都是从简单的套路中逐渐演化出现在的复杂化。比如1971年李小龙第一部主演的电影《唐山大兄》,现在再去品一品打斗非常的干脆,切镜头也多,就算boss战也没有多费几个回合。
后来李小龙火了,大家为什么喜欢看李小龙?当然是喜欢看打架啊?而怎么把架打的更好看这可难不倒当时的香港武术届,一方面电影行业发展间接促使电影技术的发展,对于如何拍摄打斗香港电影可以说是开发了各种的摄影剪辑技术。
而另一面动作演员的群众基础又非常好,即便你没有看过《一代宗师》也知道当年香港民间武馆盛极一时,曾经各路逃难来到香港的武师,各路门派子弟众多。扎实的民间基础为动作电影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是铺平了道路。传统武术中本来也有着大量的用量表演卖艺的内容,比如双枪进棍、双刀进枪等套路打法可以说也给香港动作电影提供了大量素材。
同时中国整体对于武术的认知上,『拳脚』始终是第一位,这个得历史原因就非常多了,比如不让民间存储管制刀具等等。因为械斗的资源少了,也容易出人命,『拳脚』功夫又是武术的根基,所以拳脚之争的传统也是影响电影审美趋势的重要原因。
香港动作电影后来开始流入中国大陆,而此时中国大陆传统武术习练已经逐渐变成了表演项目,武术比赛中也是各种套路打法,这个武术的文化背景与香港动作电影的发展刚好又走上同一条道路。大陆香港里应外合,从此香港动作电影作为中国功夫的电影代名词,一路完成了功夫文化输出。

而我们隔壁日本电影的发展不同,首先日本武士题材动作电影其实是有一个专门类别的叫做剑戟片,剑戟片在世界电影中其实有更早的传播。比如剑戟片的经典作品《大菩萨岭》其实早在1966年就上映了,是剑戟片中非常有地位的作品。而李小龙可是在5年之后才出演了《唐山大兄》,中国其实早期很多作品也是受了剑戟片的影响,比如《双旗镇刀客》。毕竟日本相对更早实现了电影文化的输出,黑泽明电影天皇的对世界影坛的影响直接拉动了日本电影文化的输出。
中国好『拳脚』是因为传统,而日本喜『剑戟』一样是传统。武士群体作为日本重要的社会阶层,持刀历史非常久远,而武士的决斗则更是日本文化的『传统项目』。毕竟普通人打架有什么可看的,要看那还是得看专业武士打,专业武士人人带刀,不管你是飞天御剑流还是北辰一刀流,一场械斗那肯定是躲不了的。
武士中虽然剑术流派也不少,但是日本刀剑可是表演性质极少的(当然也有但真的不好看),出刀基本上就要搞事情了,既然大家都是脑袋拴在脖子上刀口舔血的人,以命相搏的情况下如何高效的杀死对方必然成为了各流派追求的第一目标。武士阶级本身作为一个靠搏命过日子的群体,在这个文化背景下这种高效冷酷的印象只会不断被加深。
而电影正是放大了这种决斗传统,同时日本剑戟片又成型的更早,对于这种刻板印象也建立起来了,当然文化巅峰来的快自然过去的也快,后来日本此类剑戟片电影也逐渐减少。
《浪客剑心》(2012年)在日本上映之后口碑非常的好,这种快节奏更密集的打斗方式,也符合更当下全球的的审美趋势。全球化背景下并不只是经济一体,信息差的变少也使得审美喜好开始趋同。同年的《复仇者联盟》上映,这时的好莱坞电影打斗也完全不是六七十年代的硬怼模式了,说的不客气一点,这个确实是『以前没见过好东西』。
当然也因为各地电影行业选择了不同的打斗方式,其实也会带来不同的技能点的扩展,剑戟片的构图,西部片的氛围节奏等等都是因为不同文化孕育出的不同特色,没有高低之分。
与日本其实相似的文化现象其实非常多,可以看下好莱坞电影,西部电影的决斗环节也是传统文化的认知影响。再到史泰龙施瓦辛格这种肌肉硬汉你一拳我一拳的回合制输出,受拳击文化影响的西方电影人一样不知道怎么去把打斗拍摄的更有表现力。黑客帝国之后新一轮的动作电影文化输出开始继续影响好莱坞电影,虽然此时香港电影迎来了自己的低估,但是使用动作指导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现在看超级英雄电影打架可以花里胡哨的你来我往,但是如果你去看最早的几部蝙蝠侠,发展蝙蝠侠的打斗也是非常的简单的基本都靠剪辑来丰富。
动作电影的因为商业背景的关系,都要面临如何更好的适应甚至引领观众口味的问题,在这个信息差更小的时代世界电影人反而会逐渐趋同。
反观整个电影史,不止是打斗是如此发展的,还有枪战戏、飞车戏甚至情色电影内容的发展史都是由分散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到世界舞台,最后被大家博采众长走向大一统。
发表于 2023-2-28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电影表达主题以及观众欣赏习惯的问题。

中国武侠电影并不是都要打好多好多回合的。
上世纪70年代及更古早的武打片,动作都非常少,打起来很快很干脆。代表人物李小龙的四本电影,每一场武打都非常快速干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有本武侠片《双旗镇刀客》,里面的武打几乎就没有。刀一动,战斗就结束了。最后的BOSS战,正要打,一阵狂沙吹来,把两人都遮住了,然后刀声一响,风走了,人死了。快不快……

所以中国的武打片并不都是一打打半天的。

再说说日本的武士片,都是一招定胜负吗?并不是。
比如前两年的浪客剑心真人版,叮叮梆梆打半天,打得跟只狼一样。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为什么产生了日本武士电影一招就分胜负了,中国武打片一打打半天呢?

首先是观众欣赏口味在变化。
早期中国的武打片(主要是香港的)打斗过程比较简单,也比较粗糙,没有那么多花样。顶多翻个跟斗。
但是此类电影拍多了,观众审美疲劳是显然的。之后电影人为了拓展武打片的生命力,开始将武打招数变得繁复,一招一式变得更清楚,动作更多,花样更多,形成了上世纪八十年到九十年代比较流行的花式武打(典型的就是少林寺,黄飞鸿系列),观众被这种花哨好看的武打吸引,带来了武打片的新高峰。
当然,这种套路用多了,审美又疲劳了。以徐克为代表的香港电影人又开始用上了威压和爆破,这种武打就不是一打打半天了,而是飞来飞去看不清,然后满地扔雷射激光。所以中国武侠片的打斗风格也是在变化的。
再后来,满天飞仙也让人看腻歪了,大家喜欢看拳拳到肉,所以甄子丹又崛起了,打斗结合了早期武打片的写实和八十年代武打片的动作设计,这种武打的特点是给格斗双方都锁了血,所以这种既不像八十年代那种打半天谁都打不到谁,又不会像70年代那种打不了几下一方就挂了。满足了观众看爽的同时,又保证了武打时间足够长。现在的功夫片基本都是这个路子,比如突袭系列。

那么日本的武士电影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电影表达主题不同造成的表达手法差异化。
日本的武士电影,不是“武打片”。
其表达主题不是贩卖“武打”,而是对武士制度的批判、讴歌、警醒、怀念等等。
这些电影重点是看人,看人的命运,看武士制度对人命运的桎梏。
比较著名的日本武士电影《七武士》,讲的是武士制度不可避免的衰亡。
《切腹》讲的是武士制度的虚伪和无耻。
《大菩萨岭》讲的是武士制度对一个剑客心灵的扭曲。
出名的武士电影都不是贩卖“武打”的。
里面对于剑术对决的呈现,更多的在于描写场面,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而不是武打过程。所以这种电影当中的武打都是一闪而过,一招胜负,因为这不是重点。
日本也有贩卖武打奇观的电影,那些电影里的武打就比较重头戏,日本人有自己的暴力美学风格,他们喜欢“杀阵”,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打一堆人,过程惨烈,血浆四射,尸横遍野,一个人打一堆人,当然不能砍半天,所以也往往是一刀毙命型的。

综上,是观众欣赏口味的差异,和电影本身表达内容的差异,影响了武打设计,造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题主有兴趣的话,可以研究研究枪战片,同样也有类似的风格变化,从早期西部牛仔电影一枪毙命,到后来香港暴力美学无限子弹,到后来的极速追杀的莫桑比克射击术,枪战电影的表现形式也随着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发表于 2023-2-28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以命相搏的场合,都是招招致命的,毕竟是你死我活的决斗。
但是这种决斗观赏性太差,不如双方大战几十个回合看的过瘾。
电影、电视为了满足观众的感官刺激,所以故意去排成双方各打几十个回合不分胜负。
要不然排成那种一招制敌的话,观众还没反应过来对手就死了,那观众岂不是白买票了?
以前日本的剑戟片(武打电影)经常是一招制敌的,但观赏性实在是太差,所以这几年持续走下坡路,结果后来浪客剑心真人版电影里找了甄子丹的武打团队来设计,把武打场景改成双方有来有回打个几十回合那种,结果一下子票房特别高。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6-17 19:32 , Processed in 0.0950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