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19|回复: 23

游戏行业真的不行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8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大三,985,明年打算去游戏公司(腾讯、网易)做游戏开发。但是现在都在说游戏行业寒冬,并且不容易转互联网其他方向,很难跳槽。
发表于 2021-8-8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2014年初,那时还在鹅厂做斗战神的我。


号称数亿投资的斗战神,随着万妖之城版本三连跪,从60w在线以断崖式的速度下跌。


同一时间,光速工作室加班加点两个月做出的全民飞机大战上线,借着微信的东风,收割了惊人的流水——仅仅凭着小小的屏幕,没有什么很复杂的画面表现和游戏玩法。
那时还是小年轻码农的我,本来还在期盼有一天能参与顶级大作,突然感到万念俱灰。


倘若那时问我,游戏行业是否不行了?
我会说:完了。


然后,我也确实离开了斗战神,到微信广研这个完全跟游戏没有瓜葛的地方,思考了两个月。


结果是,5年之后,已不在腾讯的我还在做游戏,而且比以往对这个行业更有信心。
<hr/>这五年里,我们看到了手游创业大潮,看到了腾讯成为市值top10,看到了手机从小屏变大屏,看到了手机性能比肩ps3,看到了除了猪厂鹅厂意外还有卖相出众的像崩坏3这样的优秀产品。

当年,手游带给我的失意感,现在消失一空。因为当时的我,并看不清未来。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最关心的,因为对我而言,我最喜欢玩的,依然是单机游戏,最热爱的依然是沉浸在逼真而绚丽的画面中。
而现在,因为公司的项目方向的关系,最近也开始认真的去研究大厂主机游戏制作的经验。


确实,必须要心存敬畏。尽管论手游、pc网游,中国确实是世界领先的,甚至可以向国外输出产品。但在强调画面、强调叙事、强调表演的单机游戏领域,我们的差距是存在的,并且不是一点半点,靠钱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砸出来。


我们感受到3A美术制作的成本有多高昂。
我们感受到懂游戏又懂影视的人才有多稀缺。
我们感受到因为行业一直没有人在单机方面深入探索,我们欠缺了大量需要储备的工具、经验,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弥补。


但是,尽管面对种种困难。
现在却又是中国游戏史上,最好的时候。


要看到,从十几年前,中国还没有强有力的CG影视,到现在每年都在诞生一些品质过关的CG影视作品,而且他们还在进步,还在为影视和游戏行业输出越来越好的人才和资源。中国的美术外包,也是非常成熟的时候。


要看到,大家越来越明白IP是护城河,而叙事、人物、与泛娱乐的结合,必然是未来要走的一条路。


要看到,在手游红利吃尽之后,必然倒逼厂商放弃养蛊和洗量,推出更高品质的游戏。即使这些游戏是手游、端游,其带来的行业人才、美术管线体系,必然会反哺整个游戏行业。


要看到,离开腾讯网易的圈子,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热爱游戏的年轻人组建了公司,成为了行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掌握了话语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要看到,现在国内的技术分享氛围,比过去任何的时候都更好。GDC对中国也不再神秘,我们能够借助技术分享的红利,快步前进。


要看到,在未来,老龄社会将会导致现实世界不堪重负,更低成本的虚拟世界必将成为人类的终极乐园,不管它是沉浸式的,还是穿插在现实世界里的。这不是一个按百亿算的市场,而是一个社会级的解决方案,中国人不可能拱手把它让给别人。这不是某些对虚拟世界有误解有恐惧的人能够阻挡的趋势。
而游戏行业,必将是这个体系里面重要的基石。
<hr/>我们在妄自菲薄,知乎一片哀嚎,这是人之常情。
就像现代人,也会失落,也会因为挫折,因为看到别人的不幸,而感叹这个社会怎么了。
但,君不见,事实上我们已经处在人类历史上的巅峰。几百年前,人类还不知道什么叫人权,寿命也比现在短;一个人因为社会的不公平而死去,不会有人去报道和反思;饥荒、新生儿夭折、女性歧视,都在伴随人类的历史前行。
其实这就是人性,人要获得幸福,并不在于我们当前有多高,而是需要一条不断上升的路线,受不了突然的下滑。


我们对游戏行业的态度,也是这样。
事实上,现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接近击穿那个槛的位置,只是我们还没达到,只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感觉到,我们能看到这一刻的到来。

能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是事业。
只考虑一年两年的,那叫投机。


















<hr/>2018年12月18日更新


看到大家的评论,有赞同,有反对,我都虚心学习。针对大家的一些疑问,我也回答一下:


    我早已不在腾讯,当时我响应yocar的号召,从微信离开,然后后面就有了游戏科学这家公司。有很多人提到斗战神,我知道大家对斗战神都有很多遗憾,甚至怨念,因为当年我也有。我可以简单说几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尽管有KPI的诉求,但高层更重要的想法,是通过斗战神来为腾讯游戏正名,并给予了项目组很大的支持和自由度。可惜到了最后,没有如愿,但可以说,斗战神,可能是当时公司KPI效益权重相当低的一个产品。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产品能做成什么样,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因素决定的。其实很讽刺,高层的初衷是好的,可是斗战神的失败,确实是打脸的,客观上也推动了腾讯后面采取了更保守的产品策略。因为,尝试的成本很昂贵,而人的因素导致的风险却极其不可控。游戏科学目前总结的产品观念“只做打动自己的游戏”,恰恰是对万妖之城失败原因的总结:只为迎合你臆想的玩家需求,做你不懂、不爱、不想推荐给别人玩的东西,最后你只会做的烂,玩家也不买账,别说要谈KPI。万妖之城之后的斗战神已经不再是腾讯的宠儿,所以后面你们看到的氪金现象,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很多腾讯的高层都认识到,现状是需要改变的,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WeGame和Next Studio。这点 @顾煜 最近的文章也提到了很多。但是,拥有强大宣发能力的腾讯游戏,也是一台高速运转的庞大吸金机器,这里头牵涉了太多东西,并非简简单单的几个事情就能够破局。
    最后,借用评论一句话:“悲观的人往往是正确的,但乐观的人也许会得到未来呢”。如果我在这里说大话,让大家盲目乐观,我是不负责任的。游戏行业依然竞争激烈,我们依然要遵守监管做事情。认清形势,拥抱变化,永远都是正确的。但是,正正是希望大家,要认清形势,而不是像2014年的我,盲目悲观,差点离开了游戏行业。但同时,拥抱变化,这不是一句轻松的话,大家也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过这场寒冬。寒冬之后,必然是春天的降临。


<hr/>2018年12月22日更新
中宣部:首批部分游戏已完成审核 在抓紧核发版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点评

为了情怀和喜爱,选择游戏作为赛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8-8 15:23
发表于 2021-8-8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向不看厂商的起起落落,适应性崛起和不适应殒落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们看待行业的前景一般通过以下几个环节:
A,游戏的硬件载体和软件开发技术对游戏创造力和表达力的挖掘和释放程度
B,游戏的市场渗透性+游戏的用户基数情况
C,游戏玩家的游戏体验养成阶段+游戏玩家的付费便捷性+游戏玩家的付费能力+游戏玩家的付费意愿
D,舆论对游戏产品的接受度+游戏作为艺术形式的辩证接受度
E,游戏玩家对游戏玩法新鲜方式尝试的热情+市场对玩法的创新迭代是不是具有包容性和扶持性
F,游戏作为商品的盈利能力和投产比是不是够吸引人
G,游戏产品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情况是不是趋于成熟,市场的分工是不是越来越明确(分工导致了更专业化,更专业化带来更好的上下游体验和可控的成本)
H,新产品的投放效率+新产品的适应性验证是不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产品新鲜血液是不是能进行正常的市场迭代
I,初创的具有一定背景和野心的游戏小型公司的成功率+是不是有更多有想法的人进入初创市场(告别稳定性,去博弈更大的机会)
J,游戏市场对资本和高端人才是不是有明确的吸引力,还能形成洼地效应
毫无疑问,相比过去的任何年份,现在都是最理想的阶段
当然,国内的游戏市场还需要兼顾:合规性

点评

即将转入游戏行业,十分赞同您的分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8-8 15:07
发表于 2021-8-8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自己在某厂做手游客户端开发,来强答一下。先回答第一个问题。答主想去大厂做游戏开发,那么说明答主是开发路线。
开发不好转方向针对的是客户端开发。理由如下:
1.游戏客户端开发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开发而言学的更加杂,我自身是手游客户端开发,那么本身的业务逻辑需求,主流商业引擎无非是unity用c#,虚幻和cocos(雾)用c++。学到后面语言不会再是你前行的障碍。需求是什么,就用什么最优解的语言,所以这块问题不大。一门精样样通。
2.还需要学习游戏引擎的使用,这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比较偏,因为游戏引擎的使用相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使用方向还是较窄的。电影行业,医疗行业,教育行业可能还会有用unity做点项目来实现功能,因为unity上手简单,跨平台。游戏引擎和一些3dmax等3d软件的界面其实大同小异,像unity的坐标那套就是搬用3dmax的界面而来。其实大家都在模仿,但是还是受众面的问题,如果想转美术方向倒是没什么问题。
3.大学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时候更多会去学习cpu是如何运作的,但是基本不会去关心GPU的运行方式。但是游戏客户端开发需要额外学习GPU如何运行,私以为优秀的游戏开发人员是需要知道你的游戏画面是如何被画出来的,或者专业一点说你的游戏界面是如何被一帧一帧渲染出来的。你需要学习主流的图形API,dx和opengl二选一就可以了。同时还需要学习图形学的知识。你需要知道一个图形在代码里是如何实现旋转缩放和平移的。这里就用到了线性代数的知识,矩阵,欧拉角,四元数。简单上手可以学unity的shaderlab…这方面的知识也不是万金油的,毕竟你说我一个web前端开发学什么图形学知识呢?我一个安卓移动应用开发学什么dx和opengl呢?是框架学完了?还是kotlin不好玩?…
4.像我们手游开发需要了解不同设备屏幕的适配,苹果每出一款设备我们就要搞适配,扎心的不行…更别提安卓各种千奇百怪的分辨率了,刘海屏你怎么解决?水滴屏?鼻孔屏?每次苹果新产品发布会手游厂商就要想着怎么解决适配问题。这个受众面也就不言而喻了,web前端也要考虑适配,但移动平台的适配真的让外人揪心…太多了qaq
5.每个公司都会有专门的SDK接入人员…这个其实还好。学习JAVA和OC,然后学习接入安卓和IOS的SDK。还要学Eclipse,android studio,xcode。还需要学习IOS各种证书的使用,像unity你还要会安卓底层和unity业务逻辑的交互,往往可能需要你来写接口给逻辑开发人员调用…同时这块的测试还很麻烦,往往需要学习如何打包游戏本体。但游戏打包又是一块大坑,我下一点来说…
总的来说这一块很杂,这活是真的累人。老板说我们游戏要接入广告,很好,你来接广告的sdk。我们做即时通信,我们要做成微信那这样…这里接sdk还要考虑sdk大小,即使现在手机内存越来越大,但是sdk还是要考虑其包体大小的…更别提各种付费功能的接入,google pay,apple pay,amazon pay(没错…这货我接过还查过问题,有点坑)等等。做这个我觉得勉强可以算入门级的安卓和IOS开发吧…。想转移动开发再精进学一学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6.打包这块和5其实分不开…这里你需要有5的技能点…然后你需要解决游戏引擎在打包过程中的各种傲娇行为,你必须要熟练使用mac,因为苹果包只能在mac上打…那么你想要熟练使用,提高开发效率你就必须要会基本的命令行,版本管理工具主流git和svn。很多公司用svn都是用图形界面来提交文件,但是对不起,mac上你要进行更新项目,解决文件冲突,必须要会svn对应的命令行命令。如果你想提高开发效率你要会写脚本语言。python,ruby,shell,随你选,能提高效率的就是好东西。你还要会Jenkins…这个开源打包平台会了你能节约很多时间,但你要会用…同时也需要一个专人来偶尔维护。
如果还想省事你需要做自动化打包,那就更加有意思了…你还需要写文档给一群大爷用,越小白文越好,但同时意味着你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在自己代码和流程的维护上。
7.就手游而言客户端必须要会的是如何分配好图集然后高效加载。图集是一堆小图的集合,像手游里常见的各种小icon。前面有提到gpu的运行方式。这里涉及到其原理,但不过多说明。32*32的小图如果和400*400的图一样的加载方式,那么这个游戏你也别玩了,估计一般的手机进游戏就闪退。端游和主机不是很清楚,手游因为手机平台的局限性,所以对于游戏本体的数据加载和性能优化很敏感。玩法咱们大同小异,那么就比美术效果,那个看的顺眼就玩哪个。这也和现在中国游戏环境有关系,以后还更新的话会讲。
8.不同的手机对于图片的格式也是有要求的。下面的链接有简单讲解区别。我一个搞多并发的,为什么要学图片格式区别?我不能优化我的算法吗…
Unity_二维纹理 Texture 2D_3_按平台覆盖9.手游现在热更新方案已经是标配了,目前已经有很多成熟已商用的热更新方案像腾讯的xlua,开源的Tolua和ILRuntime都是不错的。热更新可以让玩家每次更新只下载改动的部分。而不需要重新下载游戏本体。像游戏的活动,UI界面都是热更新常见的应用范围。这里还涉及到拆包,分包,IOS还不允许热更新,还要取巧来做到…
像移动应用或多或少会涉及到热更新方案。其他行业这块不是很了解,所以不在说明。
10.客户端程序员我觉得想再高深一些需要有一定的美感,要有一定的立体空间感,学学素描(笑)…这个能够帮助你在配合美术调节3d模型动画和光照的时候,做出更好的决策。
11.引擎开发…后续补充
我有幸上述的都或多或少都做过,所以勉强回答一下,如果有错误请指出
以上就是我认为在手游研发方向,相对于其他行业比较特殊的技能点。只涉及到技术层面。这里也有我自己的局限性,如果有错误的希望能够指出。
像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设计模式,网络这些都是程序员的基本功,不多赘述。
<hr/>最近在写一份独立游戏如何入门的回复,会分别从代码,游戏引擎,美术,游戏设计的角度去阐述如何入门。大概算是干货回答吧,会附上大量的学习网站和个人看法的学习路线。
如何入门独立游戏开发?

<hr/>今年是互联网的寒冬,大厂都在以各种形式在裁员,更加别说中小厂了,这是大趋势。好比股票的大盘都在猛跌,基本其他股也在跟着跌。
我认为游戏行业现在的趋势是良性的,可以说从长远角度来说是有利于游戏行业的
1.不可否认去年近10个月的停发版号,导致大量的中小游戏公司关门大吉,很多大厂以腾讯为代表也禁不起这种折腾,18年腾讯股价全年下跌17.95%,网易下跌38.22%,三七互娱(002555)下跌47%,恺英网络(002517)下跌65%。大厂都这样,中小厂就更加别说了,还听说有小厂想拿以前拿到版号的游戏,把版号复用。这都已经狗急跳墙了。
2.但是如果跳出游戏圈来看,18年国家严抓赌博行业,18年不知道抓了多少涉嫌聚赌的人群和公司。游戏行业又是赌博的一个重灾区,充斥着大量的赌博产品。我不想用游戏或者赌博游戏来称呼这些东西,因为只是套着游戏的外壳,聚赌的一个工具而已。游戏本身的光鲜亮丽和天然外壳给其打了很好的掩护,也给游戏行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很显然,18年后半年棋牌游戏一下子被严打,大多数棋牌游戏一蹶不振。我认识几个应届生说原来拿到杭州中大规模的棋牌游戏公司的offer了,但是因为这一出,别人也很直白说,你们过来,很有可能无法顺利就业。
3.其实我也很好奇很多人所说的游戏行业现在是寒冬,不好赚钱了。那么我想知道他们眼中的盛夏是什么?随便做一个换皮游戏就能赚钱的时代?玩家都是傻逼,我们做了游戏就有人玩,反正只要导量牛逼,把傻逼玩家圈进来就好了?上面的人眼中的玩家就是一个玩家多少钱,跟养猪一样,圈进来就好了。想做一个游戏就暴富。
棋牌游戏好做,都有现成模板可以套。上海麻将,杭州麻将,四川麻将,反正各地的麻将都来一波,抢占市场,什么赚钱做什么。这个没毛病的。但是谁来做游戏性呢?谁傻逼来做吗?反正好玩的游戏要好想法,好想法往往都没有市场的验证。
所谓创新也是在既有的玩法上做出能让玩家接受的改变才行。但是这往往却缺乏市场验证,我完全可以投钱给稳稳赚钱的产业链啊?有风投的,但是中国的行情确实不适合做独立游戏。投了100个,98个亏本,1个勉强保本,还有1个可能赚一点。
国家现在插这么一手,我觉得会劝退一大批投机者和捞金者,浪里淘沙,淘下来的都是对游戏行业有一定热爱的,不排除没法转行的,但是新鲜血脉是有余地转行的,如果不转,那么就会成为未来游戏行业的基石。
4.游戏行业我觉得在大部分人的严重都是暴利行业,其实也是严重有问题的。近十几年是因为国内缺乏竞争,大家没得选,出一个传奇大家就争着玩,首先传奇质量是没问题的,但是如果同期有一个魔兽世界级别的游戏呢?我觉得结局是不言而喻的。还有就是我们中国人是真的敢往游戏里砸钱,喜欢拼数据,好面子。那个时候只要你敢做一个游戏出来,基本就不会赔钱。
那时候都是一片荒原,大家各自野蛮生长,抢占地盘。现在开始制定规则了,开始讲究精品化了,然后怂了?发现钱没那么好挣了。每个行业都存在暴利的企业,可能一开始游戏行业暴利的可能性大,而且容易,暴利的钱多,让人觉得做游戏就暴富。
5.即使中小型公司关了一大片,各种裁员,但是始终有一批热爱游戏行业的人会不断涌入这个行业。游戏行业会愈发趋于平稳,这真的是好事。开始走精品化,为什么现在都不想玩手游了,感觉手游不都一个样吗?各种换皮游戏,有什么意思?
就是缺《去月球》《元气骑士》《月圆之夜》这种游戏。这些都是独立游戏,但是我也不觉得像什么商业游戏游戏有什么不好,只是太无趣了,你抄也抄的游戏有意思一点啊?一点新意都没.......
<hr/>题外话:想当年自己大学刚毕业,只想做游戏。有同学问我:是不是游戏行业工资高才去的?游戏行业在互联网行业里都是加班的优等生,你确定要去?游戏开发这么难,要不你先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然后慢慢学再转行?
游戏行业可能真的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了,但是现在的游戏行业会比以前更加能出精品,虽然独立游戏公司开始很苦逼,工资低,研发周期长,能不能上线都是一个未知数,可能真的只有怀揣着梦想的人才会做吧。
腾讯有北极光计划,现在还有48小时极限编程游戏大赛,有无数的民间和大厂的机会让现在热爱游戏却又找不到路子的人去尝试。
可能以后我都不会在游戏公司干了,可能会转行。但是我依旧会用我的业余时间,做我想做的游戏。

点评

很棒的经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8-8 15:15
发表于 2021-8-8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宣部:游戏版号正在核发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9960345455542272


<hr/>原回答
原回答版号的事情还没着落,现在又有了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在我国,貌似所有的游戏都统称为网络游戏吧。
可以感觉到,政策是在收紧,但我们无能为力。
毕竟我们只是这个社会、公司的工具人,在你没有足够的话语权面前,你只能沉默着前行——当然很多人在这个沉默中“死亡”了。
不知道怎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评价——毕竟在你眼中,游戏行业的行的标准是什么?
利益吗?那你看看今年国内整个游戏市场蒸发了多少,多少公司工作室倒闭解散。
游戏品质吗?不论大家怎么骂,不可否认的是,国内游戏的品质是在提升的。
进入这个行业,应该是抱着信念和热忱吧——当然,我不知道信念和热忱能坚持多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8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之前在几个小游戏公司待了几年,最近一年辞职在家自己做独立手游,做的时候就没打算纠结版号的问题,只发了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不过最后当然也是扑街,只好继续考虑年后出去工作的问题了。
这时候就比较犹豫该不该继续做游戏了。
最近从业内的朋友那听到不少公司裁员的消息,虽然招聘网站上的企业还是有一些,但是一不知道是真招聘还是打广告,二是游戏项目都是打一枪换个地方,开新项目就招人,项目扑街就裁人,而且这些公司版号用完谁知道后面还有没有余粮,现在真能盈利的公司不知道有几家,也许做海外市场的公司能好点。
况且游戏行业的加班实在是受不了。但是想转别的行,实在是成本太高,做后端的可能还好点,做前端的真的技术壁垒比较高,和别的都不通,虽然我之前也是从别的行业转到游戏的,但是游戏做的太久了,其他都没怎么接触过了,除非你转做图形学,但是又拼不过一大堆图形学相关的硕士,要不就是去做教育、工业、展示之类的VR AR项目。
但是我内心还是很想做游戏的,所以最后思来想去,只有两条路了,一个是降薪转行找个轻松的公司,业余时间接着自己做独立游戏。一个就是现在开始学日语,争取明年日语水平能去日本找游戏公司的工作(英语国家不喜欢,就没考虑)。
所以,题主你看完我的经历,应该不会再想进游戏公司了吧。。。而且最重要的,做游戏真的不挣钱,传说中的分红奖金我真没见过,项目能上线挣到钱的公司都少见,而且干的越久涨薪越慢,天花板底,技术不和别的互通,很难跳到别的行业,最后就是困死这一行,如果上头对娱乐游戏行业的态度开放点,我挺愿意困死这一行的,但是实情嘛。。。更不要提加班了,开发行业都有的现象,只是游戏业更严重。
发表于 2021-8-8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观点比较极端:以后就当国内市场不存在好了
最近某周刊的记者想做一期关于游戏行业的报道,对我们公司进行了一次访谈
期间记者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09年版署广电大战的时候玩家呼声那么强烈,今年版号被冻结,对行业的震动更强烈,玩家却没什么反应?
现实就是这样,只要没有影响到玩家现在的游戏状态,玩家对游戏行业如何是不关心的。
而目前国内市场,玩家和厂商的割裂越来越严重,很多对行业略有了解的玩家对版号冻结的反应也是这些游戏公司活该。
确实活该!
来自群里的吐槽,国内游戏行业现状就是这样。我的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国内其实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行业,只有互联网变现行业。


版号限制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投资机构从16年开始就不怎么看游戏行业了,版号冻结后,连游戏公司都不看游戏行业了。
一帮垃圾把这个行业搞的乌烟瘴气,捞够了钱拍拍屁股转身轻松离开,留下一地鸡毛。
在市场环境下,行业是有自我净化能力的。
尽管这个行业乌烟瘴气,但是这几年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steam平台上来自中国的用户越来越多
玩法出色独立游戏也有了不错的销量,开始暂露头角
只会买量的垃圾换皮游戏亏得一个比一个惨。
也就是说用户开始成熟了,拒绝为流量产品买单,好游戏真的有了自己的一席生存空间。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过两三年,游戏行业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但是.......
具体原因省略。直接说结果吧。
1:为了避免政策风险,游戏厂商的策略会越来越保守,只会发行经过市场和政策验证的,无重大风险的游戏。也就意味着市面上游戏品类减少,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2:不会有资本愿意接触游戏行业,新产品缺乏孵化空间。小团队和小公司再无出头之日,市场被几个寡头瓜分。
3:出海可能是很多公司的唯一选择。但是目前国内游戏行业技术积累并没有达到有足够的输出竞争力。大部分所谓出海就是把国内的流量变现换皮等套路在第三世界国家重新来一遍,这条路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第三世界国家人口红利更少,走这条路只会更快玩死自己。
如果你现在的公司还在做游戏,那你自己看一看,现在做的游戏如果放在海外是不是有人会买账,如果不是,尽快转行,转行越晚越被动。
从今年起,未来三到五年内国内游戏行业都不会太好,对于想入行的朋友,先估计一下是不是有足够的资本熬过这么长的寒冬。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真想做游戏,就当国内市场不存在好了,和20年前没啥区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8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初提交审核的项目最近有动静了,感觉冬天要过去了。
==================================
更新一拨儿,审核老师返了一版意见,目前修改中。
目前信源比较统一的是一旦开放,会有每年的数量限制,但是目前开放数量众说纷纭,有说每年只有20的。总之比较确定的下面部门已经准备完毕了,审核完成的会进入队列等待拿号上线。但是决策层什么时候讨论,并且决定放号这个事情,是完全没有时间表的。


闲话两句,如果每年真的只有20或者不开,明年中国游戏行业就彻底洗牌了,今年死了30%,明年就没有创业小公司这种东西了。即便现在有收入支撑的公司,也只有选择把现有产品做下去,如果产品生命周期不行,那也只能死。游戏行业正式进入重资本时代,小打小闹创业基本堵死了。
去年5月我在下面这个关于行业的帖子里说过的没有突然政策改变的前提下,行业不会巨变。不幸言中了,政策突然巨变,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
可预见的未来,没有什么特别突然的政策变化导致现在市场巨变的前提下,不会。
在未来的五年内,中国的单机游戏开发行业会走上正途吗?


处在这种前所未有大变局中是很兴奋的,未来中国游戏是否会被迫选择长生命周期的游戏?
被迫出海和海外其他的游戏公司竞争的公司,是不是也会逐渐出现牛逼的3A公司?
被挤出去中国市场,不得已席卷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游戏公司,能不能在海外创造一个巨大的通信基建需求,创造巨大的PC硬件需求,成为中国通信出海的一大助力?


=================12/21再更一波====================
版号开了,没说有数量限制这个事情。
昨天还在YY最坏的情况,今天就开了,虽然不知道后面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既然说“积压了很多,会尽快审批”这种话,我觉得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发表于 2021-8-8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出现了衰退外加国家政策所导致的。
中国手游市场从来就不是什么游戏行业,而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流量变现的工具。如果你是心怀远大理想,想做什么真正的好游戏。我劝你还是别来所谓“游戏圈”。踏踏实实把做游戏当个兴趣,没事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个独立游戏,国外除了STEAM还有很多游戏发行渠道的。
国内游戏公司里做主的BOSS基本上不怎么玩游戏的,他们关心的是数据(包括留存 付费率 LTV等等)。有了好的数据,渠道就给你流量。有了流量就能变现赚钱……
然后你还能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无论你这手游多赚钱多火爆,基本上下一代作品超越不了上一代。它生命周期很短没有可持续性。不像主机游戏可以出很多代。
你会发现它和一个东西很有相似性:第一 不可复制,第二 一夜暴富,第三 充满投机性。没错就是中国股市,所以股市为什么不行?政策影响或者韭菜太少……
乐观的一面是,有些小伙伴做出非常好的游戏 比如 《波西亚时光》《死神来了》《太吾绘卷》《中国式家长》《尼山萨满》,还有12月刚发行的《幽林怪谈》,这些游戏证明了在中国品质好的游戏还是有人玩的,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起码能做到带给人快乐,而不是什么没钱玩NMB的价值观。
全球steam 3亿用户,PS4 8800W  XBOX 4000W,去给他们做游戏把。他们才是真正的玩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发表于 2021-8-8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判行不行有很多标准,政策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以国际一流标准来要求的话,整体作品不给力也是客观事实,但是中国游戏产业的价值观,从来没有比现在这个时间点更行过,对于良性游戏的市场接受度,也从来没有比现在这个时间点更行过,而且这两点,在可见的接下来两三年,都会越来越好。
多股力量在相互作用,结果尚未可知,但是一口咬定不行了,肯定是不对的,要么是被过去产业打击的已经丧失信心了,不肯相信这产业还有新的力量,要么就是信息接收面太窄,根本没有个整体的了解。
中国游戏产业,目前正在从一个投机市场,进化成一个非常依赖作品质量的市场,整个行业的价值观,正在从以前的偷鸡摸狗进化成正经做游戏赚钱的良性价值观,玩家的品味,至少已经分化出了对于一些多元口味的强烈需求,并且在增长。目前唯一不利的因素,就是政策因素,这个因素可怕么?可怕。不可抗拒么?很大程度上是。影响大么?目测不小。能够打压掉目前的良性趋势么?我觉得不行,对于市场本身的需求肯定影响不大,玩家们喜欢啥他们管不着。对于开发者是推高了成本,甚至这个成本还不低。对于市场门槛,限制了一部分题材的准入,限制了开发者的表达。非常恶心,但是没到赶尽杀绝的程度。
悲哀的是针对本土题材的表达将来可能更加受限制,但是没人拦着你做国际化的东西,输出不了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国内游戏产业跟国际脱节太久,差距太大,导致不管是制作还是设计,都有明显的竞争劣势,但只要价值观没问题,不像过去这些年的疯狂资源错配,就可以逐步弥补。
以目前这个时间点来看,其实是比过去更好的。但是政策层面真正恶心的地方,这么多答案却很少提及,甚至完全说反了。政策对于海外游戏进入中国,并没有更宽松,甚至要比本土公司严格的多。这个层面来说,虽然政策非常恶心,但是是大体公平的。它混蛋的地方是导致好公司也同时和烂公司一样丢失了国内这一保底市场,对于小团队来说缺少原始积累的机会,压缩了失败和慢慢成长的空间。这对于新团队和接下来的市场活力非常不利。有些人觉得国内公司之前这么令人失望,烂泥扶不上墙,给不给机会都一样。这就是大错特错了。玩家需求,开发者价值观和作品质量这三个是共同演化的,现在趋势是良性的,如果这时候掐死,真的是釜底抽薪。但是目前结果还不明朗,大概率是限制是严格的,但是还是存在机会,还是会有水平更高,价值观更良性的公司出现。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右侧内容,后台自定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Unity开发者联盟 ( 粤ICP备20003399号 )

GMT+8, 2024-6-6 07:58 , Processed in 0.234490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